总督府正堂上,朱庆澜等七八名将校笔直站在中央,一个个大汗淋漓,不敢与赵尔巽对视,赵尔巽苍老而又痛心的声音一直在响。
“……早就叮嘱过你们,无论怎么搜查都不能再闹出人命,可是你们竟将本座的话当成耳边风,一个个傲慢跋扈,置若罔闻,终于酿成这场波及全城的大祸,老夫好不容易竖立起来的一点好名声,就让你们一下给毁了,亲者痛仇者快啊!”
萧溢茗站在侧门外没有进去,眼尖的袁金铠悄悄出来,萧溢茗在他耳边一阵耳语,袁金铠立刻回到赵尔巽身后,凑上去低声禀报:“溢茗回来了,那个姓马的士兵还没死,德国大夫把他给救活了!”
赵尔巽精神大振,扫一眼侧门,随即转向堂中众将校:
“你们给我听着,好在那个姓马的士兵救过来了,没出人命,你们立即回到自己的地方,看好麾下官兵,决不能让他们跑上大街乱喊乱叫,宪兵队全部返回营房,巡警道和成都警察总局所有人都给我到街上去,维持秩序安抚学生,决不能再弄出人命,否则,别怪老夫从重处罚!”
“是……”
一群将校屏住呼吸溜之大吉,萧溢茗快步入内,接过侍卫手中茶壶,给躺在椅子上的赵尔巽和旁边的袁金铠斟上新茶:
“师伯,小侄已经请求门中德高望重的前辈分赴各街区,游说市民待在家里不去凑热闹,从医院一路赶回来的路上,小侄建议街坊邻居们叫回自家孩子,结队自保,严防别有用心之人趁机作乱,大多人很自觉很乐意地去做了。”
赵尔巽接过茶杯,颇为安慰地点点头:“做得不错,关键时刻见人心啊!人才还是蠢材,只需看一看听一听,就一目了然了。”
“老师,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坏,您可得保重身子,不能再发火了。”袁金铠低声劝道。
赵尔巽喝下几口茶,把茶杯递给萧溢茗:
“溢茗,这回的动乱不简单,阴魂不散的革命党一定是早有预谋的,否则怎么可能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,动员成千上万学生上街游行?估计很快就要围住我的总督衙门了。”
萧溢茗想了想,说道:
“师伯请放心,天快黑了,肚子饿了总得吃饭,小侄估计同盟会那些人事前也没多少准备,事情发生得太突然,来得太快,也没死人,刚才还站在这儿的将校们肯定第一时间赶回去宣布没死人的消息,所以小侄认为,同盟会不能拿死人的事情激起众怒之后,一时间办法不会多,他们也要权衡一下形势,所以今晚大概不会有事了。”
袁金铠连忙提醒:“师弟,医院那边可要注意。”
“师兄放心,小弟的卫队在医院守着,明哨暗哨都有,真有人胆大包天摸进去,只能是自取其辱。”萧溢茗回答。
赵尔巽频频点头极为赞赏:“溢茗啊,难得你如此细心面面俱到,令人放心啊!只是不能麻痹大意,更不能低估同盟会的能力,多想想怎么化被动为主动。”
萧溢茗为难地笑道:
“师伯,小侄定会尽力而为,但根据目前情况看,同盟会不但势力庞大,而且隐身在暗处,我们空有一身力气而无从下手,加上人心背离,人们普遍憎恨朝廷,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转过弯来的。”
“小侄觉得,目前最好的办法便是稳定军队,只要军队稳定下来,学生们就闹不起来,同盟会的那些人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,形势就会慢慢稳定下来……”
“成都民众好不容易过上几年安稳日子,特别是这两年,生活都渐渐好起来了,心里还念着您的大恩,所以民众这边不会有问题,加上小侄请求洪门前辈游说周边各帮会,不用担心江湖人士趁乱参与进来,这场混乱也就不会持续太久。”
赵尔巽和袁金铠显然认可了萧溢茗的说法,脸上神情一松,心情好了许多。
袁金铠笑道:“师弟,当初愚兄看不起你的洪门身份,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好处……成都洪门与重庆等地比起来,要理智得多啊!”
萧溢茗嘿嘿一笑没有答话,这个问题不谈就是最好的表示,省得让人有居功自傲之感。
赵尔巽想起一个重要问题:“溢茗,武库里面还有多少长枪和弹药?”
“德国长枪没有了,只剩下兵工厂刚刚交上来的八百支长枪和二十万发圆头子弹,其他都是些军装鞋帽和马具什么的,已经加强警戒了。”萧溢茗回答。
赵尔巽皱皱眉头,问道:“兵备处除了你的八十人卫队,只有一队人马看守武库,会不会少了点?”
萧溢茗正色回答:“基本上够用了,而且武库就在宪兵营边上,各项安保措施都不错,就是周边的居民房子太多,防火方面差了一点。”
赵尔巽点点头,萧溢茗越是没有什么想法,他越坚定了让萧溢茗尽快按原定计划建一个新武器库的想法:
“三年前,不少将校就抱怨武库太小,太不安全,也有了另寻地方建个安全武库的计划,当时老夫刚接过锡大人的这摊子没多久,用钱的地方很多,所以事情也就拖延下来,如今看来不得不改变,否则很容易出事。”
“这样吧,武库本来就归你管,你也有承担大型工程建设的经验,等眼下这件事平息后,你找地方建一座新武库吧,老夫觉得最好能建在北校场,那里距离你的兵工厂近,防守起来也方便很多。”
萧溢茗心中大喜,脸露郑重之色:
“谢谢师伯信任,小指定不会让师伯失望,等事情平静下来,小侄就着手选址,然后把详细的报告和预算报上来。”
袁金铠提醒道:“还得增加守卫官兵人数,这点千万不要忘记了。”
萧溢茗连忙点头:“谢谢师兄提醒!”
第059章 茫然的革命者(上)
赵尔巽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,次日上午,学生们举着各色彩纸匆匆做成的三角旗,堵住总督府大门,站在队伍前面的几个积极分子声嘶力竭地领喊口号,要求总督大人接见他们,收下他们的请愿书。
进士出身、学富五车的赵尔巽终归是个文人,不知道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飞扬意气,还是出于读书人固守的礼节,竟不顾身边众人的劝阻,执意要出去和学生们见个面,他也想看看学生们到底有什么要求,又有什么样的底气促使他们这么做。
等萧溢茗被赵尔巽的侍卫官拉到正堂,赵尔巽还在告诫身边文武:“……不许动武,不许为难学生,只要不发生严重暴乱,就不要抓人,否则越抓就越乱。”
赵尔巽看到跟随侍卫官匆匆跑进来的萧溢茗,见萧溢茗满脸担忧的神色,不禁心中一暖,挥挥手指,向萧溢茗大声吩咐:“你跟我一起出去。”
萧溢茗连忙答应,跟在赵尔巽身边穿过院子走向大门口,侍卫长郭铁城抢先跑出去布置警戒,一群文武官员惶惶不安地簇拥左右跟随出去。
门外学生看到总督赵尔巽真的出来了,立刻发出胜利的欢呼,不一会儿相继闭上嘴,紧张地注视着,眼中的狂热不知不觉慢慢消减。
令赵尔巽安心的是,眼前看似群情激奋的学生只有区区千余人,夹杂其中的几十个老师不但不跟着喊叫,反而是满脸的紧张和担忧,与昨天下午到傍晚涌上大街围着军营的上万人相比,声势已经大大不如,发生暴乱的可能也随之大大降低。
四个学生领袖模样的年轻人根本没料到赵尔巽会出来,而且出来这么快,短暂的慌乱过后立即凑在一起,嘀咕良久,犹犹豫豫地拿出请愿书,由一个身穿黑色东洋学生装的高个子学生双手捧着,其他三个站在他身后,郑重地托起请愿书,迈步向前,在距离台阶三米处突然齐齐跪下,举起请愿书高呼一声“望大人体恤民情惩办元凶”,完了直挺挺跪着没了下文。
赵尔巽微微点头,示意郭铁城接过请愿书,萧溢茗轻轻拉住郭铁城的衣角,低声说“我来吧”就大步走下台阶,郭铁城也乐得如此,毕竟守在大人身边才是他最该做的。
萧溢茗来到跪着的四位学生面前,在上千双眼睛的紧张注视下弯下腰,双手接过请愿书的同时,用仅能在一米范围内听到的声音,对抬起头的学生领袖严肃地说道:
“鹤龄兄,男儿膝下有黄金,一个真正的革命者,是不会向任何人下跪的,除了父母和先人。”
跪在地上的唐鹤龄猛然一震,就像巨大的铜钟在耳畔轰然撞响一样,只觉得脑袋“嗡嗡”作响,意识一片空白,呆呆张着嘴跪在那里一动不动,如同一座瞬间石化的雕像。